【理响中国】访谈 | 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2022-11-03]
- 编辑:鼎足而三网 - 67【理响中国】访谈 | 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2022-11-03]
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齐、治、平是修身的主体推衍。
比如,《周易》中《蹇》卦说,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敬字的意思就是你要有一颗戒慎恐惧的心,有一颗敬畏的心。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朱熹常常讲佛教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在禅宗史上著名的故事:五祖弘忍(601—675)想把法衣传给弟子,就看看大家谁表现好。) 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道德修养 慎独 。《德育鉴》把他多年选录的语录作了个编排整理。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如果你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地方,如同身上受了什么灾祸一样,要赶快摒弃掉。
贼就说,不能脱了,不能再脱了。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说讲的独,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但是小人他不会慎独。[⑨]王逢振:《全球化和文化同一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第29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圣人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追求的理想人格。三是儒学复兴的过程中,要确立儒者的道德人格主体性。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后来,亨廷顿在他的专着中发挥这一观点说:文明是终极的人类部落,文明的冲突则是世界范围内的部落冲突。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社会构成的主体和万物之灵的人类,在理论形态上一直被思想家们不同程度地肯定着,他们的思想都表现着对人类命运、主体自身的深切关注。五、强调自我修养和实践的重要,儒家认为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把世界文明区分为8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则把世界文明区分为20多种。事实上20世纪以来我们一直把儒学仅仅作为一种书斋里的学问,儒学的研究与研究者的生命状态和人生追求无关,这样的儒学研究只是学术意义上的,永远不可能实现儒学的真正复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这种态度带有一种悖论的特性:一方面,它要求保持自己文化的同一性,不能改变这种同一性的独特性。
三、儒家中庸学说,更适宜于农业民族的心理习惯,从中国人传统心理说,更容易认同。这方面大概得思想精英为主体,与官方力量结合起来。[16]总之,儒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科技、医药以及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主体地位。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在礼坏乐崩的大动乱中,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以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集大成地创立起儒家的思想学说体系。
从宗教维度看当今中国也是多元宗教,三大世界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同时东正教、巴哈伊教等新兴宗教也进入中国,还有民间信仰的复活。立命即肯定自己的命运。
……如果文化不能保证民族的主体性,这种文化是毫无价值的。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多元文明的日益接近,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危机,并开始引起了人们的警觉。
更重要的是要扶持正教,以正压邪,事半功倍。主体性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侯外庐先生从古代社会结构着眼来解释儒学构成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原因。对此,笔者一直以为这是对传统文化无知的片面认识。各文明的如果不能和平共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出现纷争,乃至战争。
因此,它向世界的传播不象伊斯兰教、基督教那样是凭借武力,也没有传教士,而是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义圭臬,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学文化圈,它覆盖的人口超过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并且与世界各文明、各宗教都能够和平相处,没有排他性,没有侵略性,能贯通于世界各教派之中。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全球性的,人类在互爱中共存,在互仇中俱损。
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全盘同化。在三大思潮的互动下进行当代新形态儒学的建构、发展,就是以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处理儒学与西方自由、民主和马克思主义这两大路向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具体在中国就是儒学与自由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的关系。
我最近在研究历代传统处理三教关系的经验教训,无论哪个朝代,无不以儒为主,确立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国策,也就是确立了儒家主体性的基础上允许道佛在社会和信仰领域适度发展,如果过度或者国家治理出问题,轻则混乱,重则亡国。所以,人类社会有礼义制度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也可以说是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基础。
[④]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4日。[21]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对于西方,我们既不盲从,也不漠视。儒学的世界性在于:儒学适应了人类基本的道德要求,它不是外在灌输和强加的,而是出于人类社会道德社会自身的内在要求。
知识分子、学者还是太西方化的概念,是平面化的概念,如果用中国传统的的概念,我想就应该是儒者、君子、圣贤等这些概念比较合适。文化帝国主义是当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借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其后果就是使西方强势文化在许多方面取代本土文化,使文化的多样性失去其真实的意义,成为空洞的形式。
今天儒学和儒者也仍然是这样,今天的儒学和儒者肯定不是历史的偶像和克隆,而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儒学传统的认同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儒者人格模式的认同和发展,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因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曾在这里交融汇合,绽放出人类和平与文明的绚丽花朵。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即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所应有的义务和权利。
文化的多元存在在这里指的是:不同的国家、公民群体、国家和国际机构理解和组织文化多样性的道路。[17]《联合早报》2007年2月9日。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孔子学说与别的思想家、哲学家不同的就在于他在自己生命的成长,在生活的展开的实践中,建构起了一个伟大的道德主体,即圣人。
[③]陈壁生:《杜维明访谈:儒家与文化保守主义》,《博览群书》2005年2月第3期。我相信,在儒学和中国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过程中,儒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可以推演并贯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每个人都要结合自己的职业从事道德实践和提高生活修养,军人就要有儒将的风度,医生要有儒医的风度,政治家则可以说是儒臣,农人即耕农传家的儒农,当然,最需要的乃是有儒者风度的儒工、儒商和技术人员,进而形成冠以儒字的各类现代人群,如儒商、儒官、儒师、儒生、儒医……当然,这一切都有待于儒者群体的自觉意识以及真诚而艰苦的努力。
真正为本民族利益着想的人,必定是主张睦邻友好的人。关于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塑造,传统儒家有许多真知灼见。
[⑩]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许多珍贵品质,并特别强调了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从根源性来说我们关于我们的族群语言我们性别年龄我们地域和我们的信仰,这是使我们能够有根源性的重要资源,可是我们从个人能够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宽广的国家,一直到世界的人类社群,这是我们向外开放的,一方面强调根源性重要,一方面强调开放性重要。